院部动态

“安全筑基+技术赋能+项目实战”:校企协同下中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8-24来源:药学院编辑:钟亚琼浏览次数:10

本网讯:当中医药现代化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需求的衔接断层,成为制约行业创新的关键瓶颈。暑假伊始,药学院、中药研究院联合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新丝路质量检测技术评估有限公司启动的药学类专业学生实训活动,以“安全筑基+技术赋能+项目实战”的三维赋能模式,构建起“校地企”协同育人的新范式。从55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20名学子,在为期一个月的进阶式科研实践中,不仅完成了从理论到实战的能力跃升,更印证了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的可行性路径。

实验室管理与安全培训

消防演练

安全筑基:构建科研伦理与实践规范的双重防线

科研安全是创新的生命线,更是人才培养的底线。7月7日,实训以一场沉浸式实验室安全培训拉开序幕——中药研究院杨长花副教授创新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将实验室管理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应急处理等核心内容转化为“误操作泄漏”“仪器故障应急”等12个真实场景,让抽象规范具象为可感知的操作准则;后勤保卫处袁战江老师的灭火器标准化操作演示,与中药研究院邢炎华老师组织的消防疏散演练、安全实操考核形成闭环,使“安全意识”从被动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自觉。

这种“理论讲解-情景模拟-实操考核”的三维安全培训体系,不仅为后续实验环节筑牢了物理防线,更培养了学生的科研伦理素养——当学生在后续项目中面对危险试剂时,下意识的规范操作动作,正是安全育人成效的生动注脚。

新丝路老师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培训 

步长制药老师进行HPLC培训

技术赋能:打造“基础-进阶-创新”的阶梯式能力锻造体系

技能培养的精准度,直接决定人才与产业的适配度。本次实训突破传统“一锅烩”式技能培训模式,构建分层递进的技术赋能体系:

基础技能淬炼阶段(7月8-20日),新丝路质检的刘扬扬、龚德玲两位导师“理论讲解-示范操作-全程参与”的模式,将实验记录撰写、玻璃器皿操作等基础规范,与中药材及饮片检验全流程深度融合。学生全程参与企业在检的黄精药材全检项目,从样品接收到报告出具的全链条实践,使水分测定、灰分灼烧等关键技术从课本知识转化为熟练技能。

精密仪器进阶阶段(7月23日起),步长制药杨祎辰老师以中药新药研发真实案例为载体,实现“仪器原理-操作难点-产业标准”的贯通教学:从紫外光谱扫描的波长选择逻辑,到HPLC流动相配比优化的产业考量;从基线漂移校正的实操技巧,到《精密仪器操作 SOP》的企业标准解读,学生不仅掌握了HPLC方法学验证的核心思路,更理解了“规范操作”背后的产业质量逻辑。

这种“基础技能扎根产业实践、精密仪器对接研发需求”的分层培养,使70%以上学员在短期内具备独立完成简单样品检测的能力,印证了“产业标准前置融入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进行样品前处理 

学生制备供试品溶液 

学生进行样品测定及数据处理

学生在实验室

项目实战:激活“校地企”协同创新的生态势能

科研项目是人才成长的“练兵场”,更是产学研融合的“接口”。实训后期组建的“1+1+5”科研项目小组(1名企业导师聚焦产业落地、1名学院导师优化研究方法、5名学生实战执行),将课堂搬进真实产业场景:

黄精鲜切饮片全检项目中,15批样品的检测结果全部符合《中国药典》2025版标准,为企业制定黄精鲜切饮片质量标准提供了核心数据;

消石利胆颗粒指纹图谱开发、身痛逐瘀汤制剂开发等项目,直接将学生创新思维转化为企业研发参考,其中黄精多糖项目已成为校企协同成果落地的典型案例。

这种“真题真练-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不仅实现了100%学员掌握标准化操作的显性成效,更隐性培育了学生的产业思维——当学生开始思考“实验数据对生产的影响”时,正是“懂技术、能实战、接地气”复合型人才特质的萌芽。

暑期实训学生(部分)

从安全筑基的底线思维,到技术赋能的能力进阶,再到项目实战的生态融合,“三维赋能”模式的本质,是打通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逻辑。正如刘峰教授所言:“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融合。”本次实训的实践意义,不仅在于培养了一批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更在于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行业发展的可行路径——当校企协同从“短期合作”走向“育人生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断层”难题,正逐步破解。

联系我们
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学园统一西路35号
029-33813555,33814555
关注我们
Copyright 2024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  All Rights Reservde 信息化中心  | Technical support 陕ICP备05005892号      工信部备案公众查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