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贯彻落实董事长“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化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改革创新,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7月1日下午,我校组织召开《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专题座谈会,围绕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现状、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展开深入研讨。校长助理王文博出席并讲话。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后勤保障处等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管教学副院长、院长助理、教学秘书、创新创业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全体人员参加本次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校长助理王文博讲话
王文博在讲话中指出,在本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劳动教育依托省级劳动实践基地平台,在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方面成效显著。当前劳动教育体系按层级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体力为主的初级劳动、与专业知识结合的中级劳动,以及以脑力创新为核心的高级劳动形态。尽管劳动课程已多次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但通过单一课程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仍存在较大难度。他指出,劳动教育实践课创新改革的方向应紧密围绕董事长“三结合 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展开。具体而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并进。通过劳动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致力于培育出既具备创新精神又拥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强调,本次座谈会的重点就是广泛征集各二级学院的建议,围绕劳动教育特色化建设目标,拟采取“二级学院申报项目+组织劳动实践+劳动教研室专业指导”的协同模式,二级学院提出劳动实践方案,经研讨可实施,将作为试点院校运行,通过阶段性积累,力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典范成果。
劳动教育教研室负责人赵小芬老师解读了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相关内容,纲要强调劳动教育应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一理念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理论支撑,也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老师还介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不足。目前,我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涵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板块。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结合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本质、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课程也存在些许不足,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有待加强,实践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等。希望与会的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及老师们能够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同时,也期待各二级学院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座谈会上,学生处负责人指出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较全,课程内容丰富,可增加与专业相关实践(如三下乡、志愿活动、社区活动),可实行分层教学,低年级自我服务劳动为主;高年级理论与实践融合,专业与课程融合;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建议将劳动实践项目进行归类,模块化;与专业结合;药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劳动课程理论丰富,实践有举措,建议发挥省级劳动实践基地作用,开展与专业结合劳动实践项目;经济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将教室卫生承包给大一学生,并给予赋分,可增加与生产相关劳动项目;经济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学生在劳动方面的积极性不够,如何引导较为困惑。建议劳动教育是否能与学生家乡文化融合,增加学生积极性及参与度;另外,可通过树立典范的方式,给学生起到榜样引领作用。校团委书记负责人指出劳动教育重点不应在于自我服务能力,而应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及竞赛能力,可与以专业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大赛和劳动教育养成工程大赛结合。
与会人员积极发言、深入交流,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现状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此次座谈会的举办,不仅为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通过多维度的深度研讨与经验碰撞,绘制出了一幅清晰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蓝图,为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创新路径的持续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创新创业学院劳动教育教研室将全面梳理各二级学院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持续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实践课参与积极性。深入贯彻董事长“三结合五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将其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到实践评价,全方位、全过程地落实该理念,为培养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座谈会是学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深度思考与发展部署。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贯穿、全方位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创新理念,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多领域融合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品牌,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学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