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清洁能源科学认知,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这是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论坛(2025)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本次论坛以“清洁能源科学认知与公众科学素质发展”为主题,2025年4月27日下午在西安交通大学科学馆进行,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刘晨光共同主持论坛。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陕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管晓宏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江教授,陕西蓝天空天环境技术研究院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凯敬,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丁德科教授,渭南师范学院尤利娅·奥列果夫娜·伊撒耶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副理事长、《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年鉴》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刘晨光教授等中专家学者先后作报告。
科学认知清洁能源
陕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管晓宏院士做了题为《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与能源革命》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智慧能源系统是最受关注的科技前沿之一,涉及能源、信息、电力等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报告介绍氢赋能智慧能源系统的最新研究成果,支撑国家“双碳”战略的关键技术,既能实现零碳排放又能保证经济性,同时实现市场化复制,实现不确定可再生新能源完全利用。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将为能源电力系统革命性变革,实现绿色能源革命,提供创新的技术途径。譬如,通过具体的工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研发创新氢能储用与地热调蓄技术,可以构建对地热的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智能性设计新模式。氢赋能智慧能源系统能够成为实现零碳达效地热等供能、并切实降低用能成本的创新技术路径,保持地热能源清洁零碳、或改变降低碳排放需要付出代价的认知。管晓宏院士表示,将积极与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中以氢赋能智慧能源系统赋能地热供能达效。
加快构建氢赋能零碳地热清洁能源系统智能性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江教授做了题为《氢赋能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智能性设计》的专题报告。他讲到利用系统工程方法,通过创新整合光伏发电、氢能储用与地热调蓄技术,可以构建氢赋能零碳地热清洁能源系统智能性设计新模式,触类旁通,进而构建氢赋能更多的零碳智慧能源系统智能性设计新模式。吴江介绍光伏与氢能发电协同运行,优势互补,提升系统可靠性与经济性;光伏发电与制氢、氢能燃料电池发电、电网备用无缝连接,柔性互联装置并列运行,保证系统灵活性与稳定性;地埋管冬季土壤取热、夏季和过渡季土壤储热,协同优化供热,实现热能极致利用。该系统集成技术可以突破单一能源技术局限,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为构建零碳园区提供可复制方案。
地热清洁能源研发成就与重要工程
陕西蓝天空天环境技术研究院清洁热源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凯敬做了题为《地热清洁能源研发成就与重要工程》的报告。他首先进行大热科普,讲解了地热能相关科普知识。指出地热能主要来源是地心处放射性元素衰变,地球就是个“发动机”,地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热能的量大于所有能源的总量,没有温度衰减的问题。在介绍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关键技术与研发成就时,刘凯敬指出:开创了地热利用新形式;揭示了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原理,为地下换热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发了地下超长间壁换热技术,设计出2-3 千米的超长同轴、密闭金属套管结构换热器;研发了适于小压缩比的高效热泵技术及输配系统;完成了全工况模拟分析与集成智能调控;与建大粉体所合作攻关,研发了无毒、长时效流态化封堵压浆材料;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合作攻关,研发了延迟固“孔”封水工艺。刘凯敬总结说,这些技术研发成果提升了地热能供热的整体研究和应用水平,对我国可再生能源高效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会上刘总还详细解析了陕西省委中深层无干扰地热供热的应用情况,省委项目在没有任何辅助热源的前提下完全依靠地热保证了省委东西两院约14万㎡的供热和生活热水需求,已使用8年,供热效果良好,较传统供能方式节能75%,做到了“无废气、无废液、无废渣”,治污减霾效果显著。强调中深层地热能作为一种热源稳定的可再生资源,具有资源分布广泛、绿色环保、清洁低碳的特点,采用中深层地埋管供热技术是有效解决冬季清洁取暖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特聘教授丁德科做了题为《科学中心、科创中心建设与科学普及》的报告。报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西安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一项必要之举是要重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尤其是作为科技产业大军力量的大学生的科学素质。2023年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陕西公众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33%,比全国平均水平14.14%和中、东部公众科学素质占比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全国大学本科及以上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3.99%,大学专科受教育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5.17%。建设国家科学中心和科创中心,应持续下更大功夫做好科学普及,促进公众尤其是大学生科学素质发展。报告分析公众获取科技科技信息途径,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电视,而通过读书报杂志、听广播、谈话交流的却比较少;公众很少经常到科技馆和水族馆、植物园、海洋馆和文化馆、图书馆,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展览室、生产线等的。多数人只是偶尔去上述越是“科技范”的地方;不少人希望通过参加政府听证会等,了解科技信息与项目决策及其应用,从而理解、指出科技决策。丁德科在报告中,引用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等,回顾中华民族热爱读书的伟大传统,认为在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活动中,应大量推出科普著作,在全社会倡导读书、读科学书、读科普著作与资料。报告进一步强调,应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强调大学生应珍惜青春年华努力成长成才,系统学习科学知识,善于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学习与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坚定树立科学思想,身体力行传承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
重视做好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报告发布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副理事长、西北工业大学刘晨光教授介绍了近年来支持编发《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报告》工作。他指出,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年鉴》自2021年开始编纂出版,由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项工作得到陕西省科协、西北工业大学支持资助。《年鉴》包括省域科学素质发展、市域科学素质发展、科创提升科学素质、青少年科学素质发展、农民科学素质发展、科学素质研究、科学素质发展平台建设与创新活动等七方面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了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实践。编纂人员为西北工业大学和省科协依托学校建立的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研究中心人员。刘晨光呼吁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此项工作,也期待社会各界对编纂出版给予大力地支持与帮助,共同为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做出贡献。
重视青少年科学素质养成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省渭南公众科学素质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俄罗斯籍副教授尤利娅·奥列果夫娜·伊撒耶娃做了题为《现代教育中青少年科学思维的形成》的报告。报告指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直接取决于青年的全面深度教育,尤其是他们的科学素养。解决社会向清洁能源转型问题的策略,需要注重培养青年科学思维,吸引青年关注科研活动是社会向新能源生产和消费转型的重要战略基础。科学思维,应具备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推理、实证意识、模型构建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拓展已知知识的边界。现代教育中的创新,应有项目式学习、实验活动、学术辩论。也要把失败当作成长契机。正如马克思所言: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并且应注重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构建学生能力矩阵。家庭在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知识连贯性作为主要教学原则。报告以不同教育阶段孩子学习地热和氢能主题为例,阐述了循序渐进学习的教学原则,讲解了儿童在清洁能源领域科学素养的形成过程,认为应转变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引入额外教育模块,贯彻跨学科原则开发旨在对青年进行科学普及的在线课程。尤利娅·奥列果夫娜·伊撒耶娃强调,在公众层面,应切实吸引青年关注科研活动,在社交网络上宣传清洁能源主题,吸引博主和其他媒体专业人士参与此项工作,凝聚在青年中有影响力的人士以及能源领域或其他科学领域专家的力量,共同开展青年科学普及工作。
本次论坛会议由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主办,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部、陕西四季春清洁热源股份有限公司、陕西蓝天空天环境技术研究院陕西省清洁能源研究中心、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大学生创业创新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联合承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吸引了高校、科研机构专家、青年科技工作者及线上公众近千人参与,共同探讨清洁能源科技发展与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协同路径。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的大学生聆听了专家报告。大家评价道:本次论坛为清洁能源领域学术交流与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搭建了高质量平台,相关成果将为政府决策、企业创新及科普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公众了解科学技术项目与应用信息,有利于提高科学素质,关心、支持科技决策与决策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