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4月23日下午,学校2025年度专业建设推进会在立德楼一楼景行厅召开。学校副校长张富林、各教学单位分管教学负责人、产教融合中心负责人、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校长助理王文博主持。
会上,教务处教学研究中心负责人作“全国应用型高校微专业建设研讨会”学习分享,从政策背景、建设内涵、运行机制及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解读微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参会人员提供可借鉴的前沿经验和实践启示,加深对微专业建设和实施的认识。
教务处负责人对学校专业建设相关事宜进行了规划部署。一是深度剖析2024年学校申报专业情况和存在问题,公布2025年预新增专业招生与就业调研结果,全面分析专业布局与优化调整;二是分析2024年专业综合水平评估结果,结合审核评估专业建设存在问题,整体部署专业建设年度计划和阶段计划;三是就微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进行安排和布置;四是解读《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实施的“3+1+2”模式,从教育厅招生政策、学校生源质量分析报告、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等方面指导各专业招生计划设置。
产教融合中心负责人从产教融合视角探讨微专业建设思路。他表示,微专业设置需依据产业、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建设要紧扣就业导向、实习导向、证书导向,依托校企协同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和“AI+”、“数字+”、“医药+”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同时强化实习实训与职业证书衔接。他鼓励各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打造“专业+产业”深度融合的特色模式,形成“一院一品”的微专业发展格局。
交流环节,时装艺术学院、国际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文学与教育学院、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分管负责人分别汇报了本单位微专业建设进展,并就微专业的发展趋势分享了他们的见解与困惑。校领导就各单位存在问题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各单位提供了新的视角,激发了与会人员对微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王文博就做好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微专业建设应依托产业,与行业紧密对接,建立在工作岗位之上;二是充分发挥学院教学委员会作用,组织校内专家对微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与学科体系深度融合;三是正确处理微专业与传统专业的关系,将其作为现有专业体系的有机补充,提前规划,重点培育,保障建设成效。
张富林在总结会议时从战略高度对学校专业建设提出指导意见:一是深入思考专业申报事宜,并对专业发展进行周密规划,确保五年规划的实施;二是专业规划应与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需求、学校办学定位以及基础条件相契合,并致力于实现高质量就业;三是将微专业打造成连接学校与产业、行业的桥梁,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良性生态。
此次会议的召开,为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内涵建设、微专业建设方面提供了方向。今后,学校将加快推进各项建设任务的落地实施,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精准发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